這是我看完朱麒分享在 Facebook 的「職場上班族在寫報告這件事情上,最常犯的 3 個錯誤(以及解決方法)」後,有感而發的心得與內容整理
原文講的是「來源講的是「寫報告該注意的事情」,但我看完後,延伸到了寫文章時該注意的事情,與大家分享。
我寫以及閱讀文章有幾個地雷:
如果再加上文章內提到的錯誤,我用自己的話歸納如下
你的一篇文章,不可能討好所有的人。位居不同職位、不同行業的人,想看的東西也會不一樣,因此要選對切入的角度,而且不能中途偏移。
寫文章之前,先問問自己:
很多人說寫文章之前,要先把標題定義好,再塞入內容。
但我的情況是,一篇文章裡,最常被修改移位的反而是標題,因此我寫文章,不傾向於「訂好大標」 -> 「塞入內容」,這樣的步驟。
我一樣會訂標題,但我偏好於要開始寫 A 時,再訂 A 的標題,以及 A 底下的小標,但那是因為我心中有一個簡單的脈絡,即使我沒有訂好大標,我依然不會偏離軌道。
我心裡的脈絡大概是這樣:
這有點抽象,但卻是最適合我的思考與寫作方式。
如果你還不懂,什麼方式最適合你?那可以試試看大家說的:先訂好大綱與標題,再塞入內容
但如果你像我一樣,很了解自己,或者已經有自己的一套寫作模式,那也不用遷就於以上的方法。
方法都是好方法,畢竟我們的目的,是要能產出完整且結構清楚的文章,不是嗎!
那麼,何謂結構清楚的文章?
我們在閱讀他人文章時,就是跟隨對方的邏輯與流程往下走,就好比我們在跟對方對話,只是這個對話是單向的。而好的邏輯與流程,能讓我們易於理解內容,看(聽)懂得對方在說什麼。
試想,假設一篇文章,內容東跳一段、西跳一段,又有一堆贅字冗詞,也看不出重點,是否會讓你覺得閱讀困難,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?
此時,適當的使用標題、段落格式,以及標點符號,就能幫助我們在文章中建立合理的結構和層次。所以寫文章除了好的內容外,合理的格式也很重要。
以上,後續有想到,會再進行補充。
我的技術文受眾還蠻清楚的,就是前端工程師,因此我預想,比較不會有這種情況。而且我寫文時,如果有前端技術的新名詞,我都會簡單解釋一次,讓大家更了解它代表什麼意思。
不過我蠻想分享自己最近碰到的例子,的確有很多人在討論工作時,會不自覺地使用專業術語,而對方,不管是出於不好意思詢問,或是假會而不開口詢問,這些人大概佔了 5 成。
所以當對方不解釋、自己不問,又不了解專業術語時,就會產生誤會,導致後續工作推進不順利,開天窗後又回去追責,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困擾。
最好的方法,就是不要使用專業術語,改用通俗的描述讓非專業人士聽得懂,如果你愈了解你的專業,你就愈能用通俗的描述讓所有人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