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CATEGORY
數位筆記生活
/
使用 Tana 建構自己的 HQ&A 系統 – 初體驗

使用 Tana 建構自己的 HQ&A 系統 – 初體驗

MUKI AI Summary

文章介紹了 HQ&A 系統,這是一種筆記方法,旨在提升深度思考與主動學習。HQ&A 由 Highlight(重點)、Question(問題)和 Answer(答案)三部分組成。閱讀非小說類文章時,首先對重要句子進行高亮標記,然後設計問題以對應這些高亮內容,最後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。這種方法促使讀者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。

文章還提到作者的個人筆記系統調整,從原本的 2W1H 方法轉向 HQ&A 系統。這種轉變幫助作者更有效地內化知識,將重點放在自己設計的問題和答案上,而非依賴原文的高亮內容。此外,文章對比了適合快速思考的 Jump Notes 系統,並指出 HQ&A 更適合於靜下心來進行深度思考。作者也分享了使用 Tana 軟體進行筆記管理的心得,但目前在自動化隨機挑選筆記方面仍有挑戰。...

今天看了一篇 Thinking Slow With HQ&A: Take Better Notes When Reading Non-Fiction (Pt 1) 文章後,對 HQ&A 的基本架構又有更近一步的了解,所以打算參考這篇文章,來修改我現在的 Note Review 系統。

什麼是 HQ&A 系統

HQ&A 是三個字母組成的,分別是 Highlight(畫重點 / 高亮)、Question (問題)以及 Answer(答案):

Highlight

我們在閱讀一些「非小說」類的文章、影片時,可能會從文字片段中,得到一些發人深省、顛覆你的認知,或是與你有所共鳴的語句,通常我們會將這句話畫線,就是俗稱的 Highlight。

Question

接著,我們假設這段 Highlight 是問題的答案,此時,要設計一個 Question 來對應這個 Highlight (答案)

Answer

最後,我們用自己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,這就是 Answer

HQ&A 的特色

根據原文與我自己的理解,HQ&A 是個能促使我們「深度思考」的一個系統,是一個能讓我們從被動學習(單純的閱讀,或是聽別人說話),變成主動學習(想一個問題,再用自己的話回答)的過程。

相對要快速思考的 Jump Notes,HQ&A 適合的場景是靜下心來,深層的、慢慢的去思考文章與深入探討內容,所以 HQ&A 是個同時具備深度與廣度的筆記系統。

關於 Jump Notes

適合討厭複雜的筆記系統,卻對沒寫筆記感到後悔的人
當我們需要快速思考時,例如聽一場演講或沈浸於閱讀過程中,想要記下筆記卻又不能打斷思考時,很適合使用 Jump Notes

Jump Notes 是作者這個系列文的第四篇文章,我還沒讀到 😂,未來如果有閱讀了會再寫文章分享。
有興趣想要了解的朋友,也可以先點擊原文觀看:Thinking Fast with Jump Notes: Note-taking for Those that Hate Note-taking (Pt 4)

我們可以將 HQ&A 筆記當作輸出的肥料,將筆記互作串連,輸出成一篇篇的論文、部落格,或是任何的影音內容。

我目前的 Highlight 系統

我閱讀時會設定標籤 #highlight 給 Highlight 內容,相對於 #insight 標籤,我對 #highlight 的定義是:

“不是新的視角或觀點,但重要且需要反覆記憶”

Highlight 系統的痛點

▼ 我給每段 Highlight 做了 2W1H (What / Why / How) 系統

但使用一陣子後,發現要想出完美的 2W1H 對我而言太難了...,後來我要不是靠 Tana AI 幫忙,就是直接留白。評估了自己的能力,發現要能精準地想出三個內容,對我來說過於吃力。看完 HQ&A 文章後,我決定改用這套方法,先從一個問題搭配一個答案開始。

加入 HQ&A 系統

▼ 首先重新調整 #highlight 標籤的欄位內容,並戒掉用 Tana AI 幫我產生內容的壞習慣 😂

使用 HQ&A 系統複習內容

▼ 我原本的複習方式是每天抽取隨機的 5 篇 highlight,透過閱讀加深印象

但透過作者的文章,我看到了顛覆我想法的概念:

“Don’t read the highlight first”

如果要將 Highlight 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知識,我們不能依靠原文的 Highlight 作為第一個複習的手段。而是要用我們自己想的問題、我們自己想的答案當作複習的重點。

所以要先閱讀 Question,就如同使用 flashcard 一樣,給我們做個考試,接著再閱讀我們的 Answer 以加深記憶。至於原文的 Highlight,在複習階段,我們可以將它當作 Answer 的補充,但卻不再那麼重要了。

▼ 先在 #highlight 裡增加 Q&A 的欄位,選項是 supertag,指向 #question 標籤

▼ 再將複習方式改為抽取隨機 5 篇標籤為 #question 的內容,以此加深印象

小結

note-taking series」總共有六篇文章,我才讀完一篇就著手調整自己的筆記系統,可見文章內的乾貨滿滿啊!也很期待未來的五篇文章,可以帶給我怎樣的新奇體驗。

歡迎給我點鼓勵,讓我知道你來過 :)

1
1

HQ&A 系統 系列文章:

MUKI says:

如果文章有幫助到你,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。文章內容皆為 MUKI 本人的原創文章,我會經常更新文章以及修正錯誤內容,因此轉載時建議保留原出處,避免出現版本不一致或已過時的資訊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muki.tw/use-tana-build-hqa-system-beginner/ 已複製
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則留言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Copyright © since 2008 MUKI space* / omegaSS theme All Rights Reserved.